A股和美股还照旧是震荡。
截止到今天,英欧美日四大央行都举行了议息会议,无一例外都维持利率不变。美国的经济稍好一点,降息并不在美联储的考虑之内。除了美联储,英欧日央行都有足够的理由选择降息。可是仍然维持利率不变。因为降无可降了。
日本的情况最糟。自从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盘之后,已经经历了一个失落的十年。失落的十年随后变成了失落的二十年。现在正在向失落的三十年迈进。因为常规货币政策无法重振经济,日本央行使用了各种激进的手段:零利率, 负利率,买国债,买股票。现在日本央行持有日本将近一半的国债,和超过一半的股票。
日本央行总裁黑田东彦在今天的会议结束后说,并不是因为负利率不起作用了才不降息。简直就是不打自招。黑田还说,日本央行并没有穷尽所有可能的货币政策,还有更炫更酷的上古神器没亮给大家看呢。可是市场并不买账。虽然日本央行扩大了购买股票的规模,投资人却纷纷用脚投票,抛售日本国债。同时,日元对美元暴涨。
在前几天举行的会议上,英国央行也维持利率利率不变,虽然三季度英国经济一定会因为退欧受到冲击。英国退欧对欧元区也会有影响,而且还有悬而未决的意大利银行危机,可是欧洲央行也维持利率不变。央行的经济学家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货币政策已经没法再宽松了。
美国在发达国家里经济是最好的。但是在这个比烂的时代,第一名一点也不光荣。耶伦自从去年12月加息被批评之后,一直小心翼翼,谨慎再谨慎,不敢再次加息。结果又如何呢?今天美国的GDP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只有可怜的1.2%,不及预期2.6%的一半。而上个季度的数据也从1.1%下修至0.8%。
就像我昨天博客里写的一样,因为中性利率太低,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起作用了。英欧美日四大央行都已经弹尽粮绝了。
其实本来我是想写“四大央行黔驴技穷”的。但是一想到这些央行的经济学家们一直也是殚精竭虑的希望重振这烂糟的经济,我就没法嘲笑他们。其实我觉得这些央行是值得尊敬的。正是他们把世界经济从08,09年金融风暴里拯救了出来,并且一直在为不作为的政客们争取时间。
货币政策不管用,接下来就要看财政政策了。非常不幸的是,财政政策是掌握在那些政客手里的。于是我们接下来要欣赏的就是这些人的表演了。下面的戏码有:美国大选,Trump对希拉里;英国脱欧谈判,其困难程度将不亚于20年前的那场谈判;还有意大利公投。这些戏码的狗血和惊悚程度,一定不亚于纸牌屋。
央行们终于耗尽了最后的一丝气力,黯然退场了。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
Friday, July 29, 2016
Thursday, July 28, 2016
罗伯特·卡普兰
A股和美股的情况和昨天相比都没什么变化,都在继续震荡。原油还在继续下跌,继续领导XLE。我还是维持原来的看法,美股很快会有回调。
罗伯特·卡普兰是美联储达拉斯分区的主席。不算是什么大人物。今天提到他是因为明天下午东部时间一点有他的讲话。还记得上次另外一位美联储分区主席Mester的发言直接导致了美股在强势反弹中的回调吗?
当然不是每一个分区主席的讲话都会被市场关注。上次Mester发言受关注是因为她是英国脱欧之后第一个出来面对欧洲金融界发言的美联储分区主席。而卡普兰则是这次美联储会议之后第一位出来发言的分区主席。因为这次耶伦并没有在美联储会议之后召开记者招待会,只发表了一个声明。卡普兰的发言是外界分析这次美联储会议内幕的第一个机会。
熊熊可能要失望了,上次发言的Mester是鹰派。而这次发言的卡普兰却是鸽派。
不过我觉得用鹰派或者鸽派来划分经济学家的立场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和其它学科一样,每个经济学家都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和政客们最大的不同是,经济学家有操守和底线。虽然立场上有所不同,但绝不会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多半是由他接受的经济学训练所决定的。说到美联储分区主席,他们的立场则多是由他们分区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卡普兰所在的分区主要覆盖得克萨斯州。该区的经济支柱是石油工业。因为最近几年来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石油工业受到很大冲击。所属分区经济不佳,我想这是卡普兰持鸽派立场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研究过卡普兰之前的发言,就会发现其实卡普兰的立场还真的没法用鸽派两个字概括。要讲清楚这件事,先要介绍一个概念,中性利率(Neutral Rate)。都说降息会刺激经济发展,而加息会抑制经济过热。但是降到多少才会刺激发展,加到多少才会抑制过热,这条分界线就是中性利率。可惜的是,和其它听上去很美妙的经济学概念一样,这个中性利率是无法测量的。更糟的是,他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其实这帮经济学家也基本是靠猜测来控制货币政策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性利率在过去的若干年间一直在下降。中性利率下降对央行来说是很大的麻烦。中性利率低,央行实施宽松政策的空间就小。举个例子。如果中性利率是4%,那么央行只要把利率降到4%以下就会刺激经济。如果经济很糟,那么可以多降点,比如降到1%。如果经济不那么糟,那么就少降点,比如3%。但是如果中性利率只有0.5%,那么央行的宽松政策就只有这0.5%的空间可以腾挪。
不可以负利率吗?可以是可以,但是负利率有很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利率为负,存的钱就会贬值,对老年人就是很大的打击,因为没法存钱养老了。短期实施负利率可行。时间拖长了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之,因为人口老龄化,生产率下降,各国的高负债,导致中性利率已经非常低了。所以卡普兰在以前的发言中一 直强调,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了。需要用其他手段来刺激经济,比如财政政策,比如结构改革。这能算是鸽派吗。就算是鸽派,也是被逼到墙角,无路可走的鸽派。
所以什么降息救股市的传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因为降息已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了。美联储只能帮到这一步了。下面的就要看政府的了。
我猜卡普兰明天的讲话肯定还是会继续呼吁政府动用货币政策之外的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当然股市能不能听的进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罗伯特·卡普兰是美联储达拉斯分区的主席。不算是什么大人物。今天提到他是因为明天下午东部时间一点有他的讲话。还记得上次另外一位美联储分区主席Mester的发言直接导致了美股在强势反弹中的回调吗?
当然不是每一个分区主席的讲话都会被市场关注。上次Mester发言受关注是因为她是英国脱欧之后第一个出来面对欧洲金融界发言的美联储分区主席。而卡普兰则是这次美联储会议之后第一位出来发言的分区主席。因为这次耶伦并没有在美联储会议之后召开记者招待会,只发表了一个声明。卡普兰的发言是外界分析这次美联储会议内幕的第一个机会。
熊熊可能要失望了,上次发言的Mester是鹰派。而这次发言的卡普兰却是鸽派。
不过我觉得用鹰派或者鸽派来划分经济学家的立场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和其它学科一样,每个经济学家都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和政客们最大的不同是,经济学家有操守和底线。虽然立场上有所不同,但绝不会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多半是由他接受的经济学训练所决定的。说到美联储分区主席,他们的立场则多是由他们分区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卡普兰所在的分区主要覆盖得克萨斯州。该区的经济支柱是石油工业。因为最近几年来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石油工业受到很大冲击。所属分区经济不佳,我想这是卡普兰持鸽派立场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研究过卡普兰之前的发言,就会发现其实卡普兰的立场还真的没法用鸽派两个字概括。要讲清楚这件事,先要介绍一个概念,中性利率(Neutral Rate)。都说降息会刺激经济发展,而加息会抑制经济过热。但是降到多少才会刺激发展,加到多少才会抑制过热,这条分界线就是中性利率。可惜的是,和其它听上去很美妙的经济学概念一样,这个中性利率是无法测量的。更糟的是,他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其实这帮经济学家也基本是靠猜测来控制货币政策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性利率在过去的若干年间一直在下降。中性利率下降对央行来说是很大的麻烦。中性利率低,央行实施宽松政策的空间就小。举个例子。如果中性利率是4%,那么央行只要把利率降到4%以下就会刺激经济。如果经济很糟,那么可以多降点,比如降到1%。如果经济不那么糟,那么就少降点,比如3%。但是如果中性利率只有0.5%,那么央行的宽松政策就只有这0.5%的空间可以腾挪。
不可以负利率吗?可以是可以,但是负利率有很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利率为负,存的钱就会贬值,对老年人就是很大的打击,因为没法存钱养老了。短期实施负利率可行。时间拖长了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之,因为人口老龄化,生产率下降,各国的高负债,导致中性利率已经非常低了。所以卡普兰在以前的发言中一 直强调,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了。需要用其他手段来刺激经济,比如财政政策,比如结构改革。这能算是鸽派吗。就算是鸽派,也是被逼到墙角,无路可走的鸽派。
所以什么降息救股市的传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因为降息已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了。美联储只能帮到这一步了。下面的就要看政府的了。
我猜卡普兰明天的讲话肯定还是会继续呼吁政府动用货币政策之外的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当然股市能不能听的进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Wednesday, July 27, 2016
耶伦错过了最佳加息时机
还是先回顾一下市场在进正题。
A股继昨天暴跌之后,现在震荡。这比我的预期要好。但是不排除短线还有继续下探的可能性。
美联储保持利率不变,大盘在震荡以后收红。虽然我认为耶伦错过了最佳的加息时机,但是至少耶伦没有像传闻讲的那样降息。市场应该已经明确的接收到了这个信号。所以震荡以后收红。美联储还暗示9月份可能加息。市场总是向前看的。这次不加息,那么下次加息的机会就变大了。所以我认为市场很快会有一个回调。另一方面,原油继续领导XLE下行。
好,现在来说说为什么耶伦错过了最佳加息时机。还得先从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弗里德曼说起。
耶伦的货币政策和前主席伯南克的政策一脉相承。而伯南克继承的正是弗里德曼的衣钵。弗里德曼一生著作等身。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就是恒常所得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他认为,人们的收入并不直接决定他们的消费,决定他们消费的是他们对自己未来赚到的钱的预期。理论说起来都很拗口。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我今天中了彩票,赚了一万。正常情况下我会把大部分钱都存起来,只拿一小部分去挥霍。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天天中奖,今天只是运气好而已。但是如果我老板给我加薪,每个月多一万。那我就很有可能把这一万块钱都花掉。反正下个月还有。
这个假说推广一下就是,人们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平衡收支。听起来太有道理了,对不对?从上世纪50年代这个假说问世以来,它一直被世界各国央行奉为圭皋。这个假说的一个推论就是,如果利率高,人们就会多存钱,少消费来平衡收支。相反,如果利率低,人们就会多消费,少存钱。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央行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经济景气的时候则收紧利率。
不幸的是这世上有一种说法,规则都是用来打破的。弗里德曼的恒常所得假说也不例外。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不断的发现反例。复杂的例子我就不举了。大家知道有一个物种叫“月光族”的吧。这个月挣多少就花多少,下个月去流浪也无所谓。这个物种很晚近才面世,弗里德曼大概无缘得见。
其实所有经济学规律都逃不出这个魔咒。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然而人类是会反思并改变自己行为的。这和自然规律完全不一样。
再说回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从09年到现在,美联储前后进行了若干轮量化宽松,但是经济迟迟没有起色。不光美联储,全世界各国央行都奉行同样的政策,负利率都搞出来了,然而全世界经济都不见起色。一两年没有起色,人们还会等。六七年没有起色,人们就会开始反思,甚至改变看法。当人们认为宽松货币政策没有效果,就会把低增长当成常态。同时也会改变行为,减少支出,增加储蓄。因为以后经济恐怕会越来越差了,现在不多存点钱,将来退休了怎么养老。利率低,就更得多存点。
所以现在经济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美联储应该开始加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可惜的是耶伦缺乏远见。她去年12月加息已经被人批评了,这次更加谨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低增长正在成为常态。美联储的观望态度更加深了人们对经济的失望。连美联储都在观望,那经济确实是不行。
我希望这次加息,是因为现在各项资产价格都在高位。现在加息至少不会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如果拖下去,市场回撤了以后再加息,那势必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打击。不要忘了10月份还有意大利公投。大概在那个时候英国脱欧谈判也要开始了。那时正好又是英国脱欧后的第一个季度结束。英国脱欧对经济的影响应该也会反映到宏观数据之中。
这么多重打击放在一起,疲弱不堪的经济能承受的起吗?但愿吧。
A股继昨天暴跌之后,现在震荡。这比我的预期要好。但是不排除短线还有继续下探的可能性。
美联储保持利率不变,大盘在震荡以后收红。虽然我认为耶伦错过了最佳的加息时机,但是至少耶伦没有像传闻讲的那样降息。市场应该已经明确的接收到了这个信号。所以震荡以后收红。美联储还暗示9月份可能加息。市场总是向前看的。这次不加息,那么下次加息的机会就变大了。所以我认为市场很快会有一个回调。另一方面,原油继续领导XLE下行。
好,现在来说说为什么耶伦错过了最佳加息时机。还得先从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弗里德曼说起。
耶伦的货币政策和前主席伯南克的政策一脉相承。而伯南克继承的正是弗里德曼的衣钵。弗里德曼一生著作等身。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就是恒常所得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他认为,人们的收入并不直接决定他们的消费,决定他们消费的是他们对自己未来赚到的钱的预期。理论说起来都很拗口。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我今天中了彩票,赚了一万。正常情况下我会把大部分钱都存起来,只拿一小部分去挥霍。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天天中奖,今天只是运气好而已。但是如果我老板给我加薪,每个月多一万。那我就很有可能把这一万块钱都花掉。反正下个月还有。
这个假说推广一下就是,人们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平衡收支。听起来太有道理了,对不对?从上世纪50年代这个假说问世以来,它一直被世界各国央行奉为圭皋。这个假说的一个推论就是,如果利率高,人们就会多存钱,少消费来平衡收支。相反,如果利率低,人们就会多消费,少存钱。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央行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经济景气的时候则收紧利率。
不幸的是这世上有一种说法,规则都是用来打破的。弗里德曼的恒常所得假说也不例外。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不断的发现反例。复杂的例子我就不举了。大家知道有一个物种叫“月光族”的吧。这个月挣多少就花多少,下个月去流浪也无所谓。这个物种很晚近才面世,弗里德曼大概无缘得见。
其实所有经济学规律都逃不出这个魔咒。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然而人类是会反思并改变自己行为的。这和自然规律完全不一样。
再说回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从09年到现在,美联储前后进行了若干轮量化宽松,但是经济迟迟没有起色。不光美联储,全世界各国央行都奉行同样的政策,负利率都搞出来了,然而全世界经济都不见起色。一两年没有起色,人们还会等。六七年没有起色,人们就会开始反思,甚至改变看法。当人们认为宽松货币政策没有效果,就会把低增长当成常态。同时也会改变行为,减少支出,增加储蓄。因为以后经济恐怕会越来越差了,现在不多存点钱,将来退休了怎么养老。利率低,就更得多存点。
所以现在经济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美联储应该开始加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可惜的是耶伦缺乏远见。她去年12月加息已经被人批评了,这次更加谨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低增长正在成为常态。美联储的观望态度更加深了人们对经济的失望。连美联储都在观望,那经济确实是不行。
我希望这次加息,是因为现在各项资产价格都在高位。现在加息至少不会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如果拖下去,市场回撤了以后再加息,那势必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打击。不要忘了10月份还有意大利公投。大概在那个时候英国脱欧谈判也要开始了。那时正好又是英国脱欧后的第一个季度结束。英国脱欧对经济的影响应该也会反映到宏观数据之中。
这么多重打击放在一起,疲弱不堪的经济能承受的起吗?但愿吧。
Tuesday, July 26, 2016
忧虑之墙
先说两句A股。盘中A股暴跌,据说是受到两条消息的影响。一条说政治局会议要求抑制资产泡沫。一条是A股监管风暴,严查IPO,整治定向增发。短期这两条都会对股市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是中长期来看,这两条都对股市有利。先说第一条,有分析指抑制资产泡沫主要是针对房地产。我以前一直说,因为政府的控制,中国的热钱出不了国,就只能在国内的资产上打转。这边抑制房地产,那边热钱肯定会流入股市。再说第二条,没了IPO,没了定向增发,那热钱就只能追逐股市里的存量股票,把股价越炒越高。
再说美股。大盘高位震荡了四天。明天美联储会议之后见分晓。油价还是跌,XLE今天有点反弹,不过不影响中期趋势。
明天美联储会议之后会怎么样,那就要说到今天的正题了。美股有一种说法,climb the wall of worry。就是说大家都不看好股市的时候,股市却越涨越高,好像在翻越忧虑之墙。
当然这只是一种现象。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它背后的动力。
常看我博客的同学可能还记得,我以前提到过,最近各种好消息集中爆发。先是说因为英国脱欧,美联储要降息救股市。又说美国将进入08,09年危机之后的第三个牛市,股市会翻倍。又说工业革命4.0来了,大家赶紧上船。我当时的看法就是,这些所谓的”好消息“同时爆发,本身就很可疑。股市是一个交易场所,有买就有卖。把大家都忽悠进来买,那肯定是有大户想卖。大户都卖干净了,那这里就很有可能是一个中期,甚至是长期的大顶部。
这本来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今天终于看到了证据。
上图是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红线是高收入人群,年收入大于5万美金。蓝线是低收入人群,年收入3.5万到5万。本来这两条线是高度相关的。但是最近的走法却相当反常。高收入人群的信心在稳步下降,而低收入人群的信心却在突然蹿升。
下面这张图应该说明了背后的原因。
最新的数据,13.6%的消费者认为美联储要降息,是两年来最高值。正是这个指标伴随着低收入人群信心一起蹿升。
高收入人群一般有良好的工作,在大公司任职,或者在普通公司做管理层。他们通常掌握一些财经知识,可能有闲钱做投资。因为工作的关系,对宏观面也有一定的了解。高收入人群信心下降,说明宏观经济正在变差。我们所说的忧虑之墙,其实就是指这些经常参与股市的人的忧虑。
而低收入人群则相反。他们在一般情况下没钱投资,不关心宏观面,也不关心股市。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突然有某种传闻席卷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因为缺乏财经知识,他们很难有自己的独立判断。通常情况是人云亦云。
现在可以把所有的链条都拼在一起了。宏观面变差,经常在股市里打滚的人都或多或少意识到了,于是就有了忧虑之墙。制造传闻的人也知道很难打动这群人。所以他们的目标是那些平时不在股市里的那群人。虽然我们不知道是通过什么途径,但是上面的数据说明这群人确实被蛊惑了,他们盲目的相信了美联储要降息救股市。这导致他们信心爆棚,甚至有可能还拿出不多的积蓄积极入市。于是股市就开始翻越忧虑之墙。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接盘侠永远是最无辜,最善良,当然也是最倒霉的那群人。
再说美股。大盘高位震荡了四天。明天美联储会议之后见分晓。油价还是跌,XLE今天有点反弹,不过不影响中期趋势。
明天美联储会议之后会怎么样,那就要说到今天的正题了。美股有一种说法,climb the wall of worry。就是说大家都不看好股市的时候,股市却越涨越高,好像在翻越忧虑之墙。
当然这只是一种现象。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它背后的动力。
常看我博客的同学可能还记得,我以前提到过,最近各种好消息集中爆发。先是说因为英国脱欧,美联储要降息救股市。又说美国将进入08,09年危机之后的第三个牛市,股市会翻倍。又说工业革命4.0来了,大家赶紧上船。我当时的看法就是,这些所谓的”好消息“同时爆发,本身就很可疑。股市是一个交易场所,有买就有卖。把大家都忽悠进来买,那肯定是有大户想卖。大户都卖干净了,那这里就很有可能是一个中期,甚至是长期的大顶部。
这本来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今天终于看到了证据。
上图是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红线是高收入人群,年收入大于5万美金。蓝线是低收入人群,年收入3.5万到5万。本来这两条线是高度相关的。但是最近的走法却相当反常。高收入人群的信心在稳步下降,而低收入人群的信心却在突然蹿升。
下面这张图应该说明了背后的原因。
最新的数据,13.6%的消费者认为美联储要降息,是两年来最高值。正是这个指标伴随着低收入人群信心一起蹿升。
高收入人群一般有良好的工作,在大公司任职,或者在普通公司做管理层。他们通常掌握一些财经知识,可能有闲钱做投资。因为工作的关系,对宏观面也有一定的了解。高收入人群信心下降,说明宏观经济正在变差。我们所说的忧虑之墙,其实就是指这些经常参与股市的人的忧虑。
而低收入人群则相反。他们在一般情况下没钱投资,不关心宏观面,也不关心股市。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突然有某种传闻席卷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因为缺乏财经知识,他们很难有自己的独立判断。通常情况是人云亦云。
现在可以把所有的链条都拼在一起了。宏观面变差,经常在股市里打滚的人都或多或少意识到了,于是就有了忧虑之墙。制造传闻的人也知道很难打动这群人。所以他们的目标是那些平时不在股市里的那群人。虽然我们不知道是通过什么途径,但是上面的数据说明这群人确实被蛊惑了,他们盲目的相信了美联储要降息救股市。这导致他们信心爆棚,甚至有可能还拿出不多的积蓄积极入市。于是股市就开始翻越忧虑之墙。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接盘侠永远是最无辜,最善良,当然也是最倒霉的那群人。
一篇文章引发的恐慌
大盘还是在震荡。原油还是带领XLE在下跌。
我在Twitter上转发了一篇SeekingAlpha上关于意大利银行危机的文章。
我转发是因为文章的作者是意大利人,他应该比我们更了解意大利的情况。就好像我知道中国政府如何运作,所以我看中国银行坏帐就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看法不同。
这名作者很清楚意大利政府的两难处境。欧盟规定,如果政府要救银行,那么银行的股权人和债权人要先承担损失。而这正是意大利政府竭力避免的。因为意大利老百姓持有很多这些银行的债券。如果要他们承担损失,必然会激起民愤。而意大利马上就要搞全民公投了。本来政府是希望通过公投获得选民的支持以通过一揽子改革方案的。但是如果改革方案通不过,本届政府就很有可能面临下台的危险。在这个当口激怒选民,民愤就会被反对派利用,公投就会变成迫使本届政府下台的武器。
虽然作者比较乐观,认为意大利政府和欧盟有能力解决意大利银行的坏帐。但是我很担心。我担心的问题不是银行或者金融方面的问题。我担心的是社会动荡,和社会动荡可能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
如果危机爆发,老百姓手里的债券变成废纸。那就难保老百姓不上街。如果老百姓上街,那就难保政府不垮台。如果政府垮台,那就难保右翼势力不上台。如果右翼势力上台,那就难保意大利不退出欧盟。意大利是欧盟第四大经济体。本来英国退出就够瞧的了。现在又加上一个意大利。那欧盟就剩德法两个难兄难弟了,还玩什么劲。
本来我觉得公投定在10月,还有阵子。意大利政府还能扑腾两天。不过刚才一看Google Trend,吓了一跳。虽然这周只过去了一天,但是这周的“意大利银行危机”的热度已经几乎和上周一周持平了。按照这个速度,本周的热度应该是上周的若干倍。也就是说这张图已经出了新高。本来热度已经降下来了,现在又有反复。就好像伤风的病人,烧刚退,温度又上升了。这是最凶险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长期趋势好预测,而短期趋势难预测。就像大雪山下了一夜暴风雪,我们都知道会雪崩。但是到底什么时候雪崩,就很难预测。也可能谁不小心跺跺脚就崩了。也可能打上十几炮都不会崩。
就好像今天,说不定就是我转发的这篇文章又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在美联储宣布利率之前,大家无所事事,突然间发现还有这么一档子事,于是开始忧心忡忡。
不过我本人倒是持欢迎态度。早崩是崩,晚崩也是崩。反正要崩,择日不如撞日。
我在Twitter上转发了一篇SeekingAlpha上关于意大利银行危机的文章。
我转发是因为文章的作者是意大利人,他应该比我们更了解意大利的情况。就好像我知道中国政府如何运作,所以我看中国银行坏帐就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看法不同。
这名作者很清楚意大利政府的两难处境。欧盟规定,如果政府要救银行,那么银行的股权人和债权人要先承担损失。而这正是意大利政府竭力避免的。因为意大利老百姓持有很多这些银行的债券。如果要他们承担损失,必然会激起民愤。而意大利马上就要搞全民公投了。本来政府是希望通过公投获得选民的支持以通过一揽子改革方案的。但是如果改革方案通不过,本届政府就很有可能面临下台的危险。在这个当口激怒选民,民愤就会被反对派利用,公投就会变成迫使本届政府下台的武器。
虽然作者比较乐观,认为意大利政府和欧盟有能力解决意大利银行的坏帐。但是我很担心。我担心的问题不是银行或者金融方面的问题。我担心的是社会动荡,和社会动荡可能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
如果危机爆发,老百姓手里的债券变成废纸。那就难保老百姓不上街。如果老百姓上街,那就难保政府不垮台。如果政府垮台,那就难保右翼势力不上台。如果右翼势力上台,那就难保意大利不退出欧盟。意大利是欧盟第四大经济体。本来英国退出就够瞧的了。现在又加上一个意大利。那欧盟就剩德法两个难兄难弟了,还玩什么劲。
本来我觉得公投定在10月,还有阵子。意大利政府还能扑腾两天。不过刚才一看Google Trend,吓了一跳。虽然这周只过去了一天,但是这周的“意大利银行危机”的热度已经几乎和上周一周持平了。按照这个速度,本周的热度应该是上周的若干倍。也就是说这张图已经出了新高。本来热度已经降下来了,现在又有反复。就好像伤风的病人,烧刚退,温度又上升了。这是最凶险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长期趋势好预测,而短期趋势难预测。就像大雪山下了一夜暴风雪,我们都知道会雪崩。但是到底什么时候雪崩,就很难预测。也可能谁不小心跺跺脚就崩了。也可能打上十几炮都不会崩。
就好像今天,说不定就是我转发的这篇文章又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在美联储宣布利率之前,大家无所事事,突然间发现还有这么一档子事,于是开始忧心忡忡。
不过我本人倒是持欢迎态度。早崩是崩,晚崩也是崩。反正要崩,择日不如撞日。
Sunday, July 24, 2016
英国和欧盟20年前的一场谈判
先说两句题外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这两天开始用心写博客了。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在看。这里先要感谢大家。另外我看到有很多从台湾和香港来的朋友,唯独从大陆来的屈指可数。估计是因为翻墙不方便。所以我重新开通了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以后新浪博客会和同步更新,方便国内的朋友。链接往右看。请大家帮忙宣传一下。
还有一件事,我也重新开通了Twitter。我研究市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据说巴菲特平均每天要阅读600页的公司报表和相关文件,才做得好投资。我自知比不过巴菲特。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我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阅读100页。篇幅有限,就集中精力在宏观面上。开通Twitter是为了方便随时跟大家分享我读到的有意思的文章。我把我的Twitter嵌入到了博客。还是向右看就能找到。一般我会附一两句我总结的要点。所以如果大家没时间看原文,看看要点就好。
好,言归正传。
英国脱欧以后,很多人都担心英国的金融业。德国和法国早就警告过,失去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很有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了欧洲的金融市场。其实类似的事情20年前就发生过一回,当时在英国和欧盟之间也有过类似的谈判。那时候我们这位现在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Theresa May还在支付清算服务委员会(Association for Payment Clearing Services)供职。这个委员会可能大家没听说过,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专门负责协调大银行间的清算事务。而这个委员会也参与了上一次英国和欧盟的谈判。
事情还要从1996年说起。三年后启动的欧元区当时还在加紧筹备。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建立欧元区的清算机制。英国当时的处境非常尴尬。因为早先被金融大鳄索罗斯狙击,英镑不得不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了加入欧元区。以德法为主的欧盟这时候提出,新建立的欧元清算机制需要区别对待英镑。他们的理由是,建立这个清算机制的目的,是为了给将要成立的ECB(欧洲央行)提供一条有效的干预市场的管道。只有建立了这个清算机制,ECB的货币政策才能直达市场。英国既然不在欧元区内,让英国加入这个清算机制就没有必要。相反,因为ECB无法控制英镑,让英国加入这个清算机制还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为了防止有人透过英镑来扰乱欧元,应该先筑一道防火墙。德法的底线是,加入可以谈,但是必然会有限制。
英国提出的第一轮反对意见还是技术性的。他们从另一方面入手,虽然英国不会加入欧元区,但是英国是欧盟成员国。欧盟的单一市场不允许区别对待任何一个成员国。欧元清算机制,是欧洲各银行间的服务性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欧盟单一市场的一部分,因此也不应该区别对待英国银行和英镑。
我们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智慧,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恰好就是欧元区将来要面对的所有问题的根源。
欧元是欧洲政治家们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没有政治和财政统一的前提下,先统一货币和市场。最先统一的是市场。因为单一市场的需要,再统一货币。这么一步一步发展下去,就会因为需要而统一财政,最终统一政治。整个欧洲将会联合起来。两次世界大战牺牲了无数生命而未能完成的霸业,将在这一代欧洲政治家的通力协作下和平实现。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虽然最后的目标令人神往,但是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问题。英国人提出的问题,就是因为欧洲统一进程在市场和货币两个层面上不匹配而出现的问题。市场和货币在逻辑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完全割裂。这一切又在银行清算业务上集中体现。英国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
说句稍微跑题的话,欧盟以后遇到很多问题,也都是因为统一进程在各个层面不匹配。现在的意大利银行危机,也是因为欧盟财政尚未统一而迟迟得不到解决。08,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搞了一个TARP,对美国银行大开方便之门。用政府的钱补银行的亏空。窟窿堵上了,市场就不再恐慌,危机自然就渡过去了。如果在中国,就更简单了。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很多人一直唱衰中国银行的债务问题,可是中国的银行一直都活的很滋润的原因。可是欧盟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财政部。因此没有办法由欧盟出面直接给意大利银行注资。另一方面,因为货币业已统一,如果意大利政府想出面给本国银行注资,又要受到欧盟其它各国,主要是德国的各种制约。所以这个问题就这么一直悬而不决。
如果英国和欧盟当年的谈判一直纠结在技术层面上,谈判就会变成无休止的扯皮。在国际事务上,最终决定谈判结果的永远是实力。英国作为一个老牌金融大国,正是因为在后续的谈判中恰当的展现了自己的实力,而大获全胜。
英国很快指出,英国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这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因为德国和法国玩金融都玩不过英国。就算在当时的欧盟,英镑也一直是各国货币间的桥梁货币。这意思就是说,当时德国人和法国人做生意,都是德国人把马克换成英镑,法国人也把法郎换成英镑,然后两家用英镑结算。当然欧元启动以后,德国人和法国人可以直接用欧元结算。但是和欧洲以外国家的贸易呢?那些国家会去法兰克福还是布鲁塞尔?他们当然还是会来英国伦敦。所以欧盟可以撇开英国搞自己的清算机制。英国为了满足欧盟以外国家的需要,完全可以搞一套平行的清算机制清算欧元。那样反而对欧盟更加不利。因为这样的话,欧盟对英国的欧元清算就完全失去了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欧盟和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还要在英国倒一道手,那么欧元就完全被封印在了欧元区内,无法变成国际货币。那还要欧元干嘛,还要欧元区干嘛。
以后的事情就都是历史了。1998年欧元区成立。英国以独特的身份参与欧元清算。虽然后来欧盟心有不甘,又搞出来一套新的清算机制(学名叫Target2,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而英国也终于没有加入。但是直到今天,英国还是欧洲的金融中心。20年过去了,德国和法国在金融上还是没什么长进,还是玩不过英国。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Theresa May才会临危受命,在英国脱欧之际出任首相,总理脱欧事宜。
如果问这段历史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想说的是: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还有一件事,我也重新开通了Twitter。我研究市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据说巴菲特平均每天要阅读600页的公司报表和相关文件,才做得好投资。我自知比不过巴菲特。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我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阅读100页。篇幅有限,就集中精力在宏观面上。开通Twitter是为了方便随时跟大家分享我读到的有意思的文章。我把我的Twitter嵌入到了博客。还是向右看就能找到。一般我会附一两句我总结的要点。所以如果大家没时间看原文,看看要点就好。
好,言归正传。
英国脱欧以后,很多人都担心英国的金融业。德国和法国早就警告过,失去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很有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了欧洲的金融市场。其实类似的事情20年前就发生过一回,当时在英国和欧盟之间也有过类似的谈判。那时候我们这位现在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Theresa May还在支付清算服务委员会(Association for Payment Clearing Services)供职。这个委员会可能大家没听说过,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专门负责协调大银行间的清算事务。而这个委员会也参与了上一次英国和欧盟的谈判。
事情还要从1996年说起。三年后启动的欧元区当时还在加紧筹备。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建立欧元区的清算机制。英国当时的处境非常尴尬。因为早先被金融大鳄索罗斯狙击,英镑不得不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了加入欧元区。以德法为主的欧盟这时候提出,新建立的欧元清算机制需要区别对待英镑。他们的理由是,建立这个清算机制的目的,是为了给将要成立的ECB(欧洲央行)提供一条有效的干预市场的管道。只有建立了这个清算机制,ECB的货币政策才能直达市场。英国既然不在欧元区内,让英国加入这个清算机制就没有必要。相反,因为ECB无法控制英镑,让英国加入这个清算机制还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为了防止有人透过英镑来扰乱欧元,应该先筑一道防火墙。德法的底线是,加入可以谈,但是必然会有限制。
英国提出的第一轮反对意见还是技术性的。他们从另一方面入手,虽然英国不会加入欧元区,但是英国是欧盟成员国。欧盟的单一市场不允许区别对待任何一个成员国。欧元清算机制,是欧洲各银行间的服务性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欧盟单一市场的一部分,因此也不应该区别对待英国银行和英镑。
我们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智慧,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恰好就是欧元区将来要面对的所有问题的根源。
欧元是欧洲政治家们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没有政治和财政统一的前提下,先统一货币和市场。最先统一的是市场。因为单一市场的需要,再统一货币。这么一步一步发展下去,就会因为需要而统一财政,最终统一政治。整个欧洲将会联合起来。两次世界大战牺牲了无数生命而未能完成的霸业,将在这一代欧洲政治家的通力协作下和平实现。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虽然最后的目标令人神往,但是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问题。英国人提出的问题,就是因为欧洲统一进程在市场和货币两个层面上不匹配而出现的问题。市场和货币在逻辑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完全割裂。这一切又在银行清算业务上集中体现。英国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
说句稍微跑题的话,欧盟以后遇到很多问题,也都是因为统一进程在各个层面不匹配。现在的意大利银行危机,也是因为欧盟财政尚未统一而迟迟得不到解决。08,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搞了一个TARP,对美国银行大开方便之门。用政府的钱补银行的亏空。窟窿堵上了,市场就不再恐慌,危机自然就渡过去了。如果在中国,就更简单了。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很多人一直唱衰中国银行的债务问题,可是中国的银行一直都活的很滋润的原因。可是欧盟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财政部。因此没有办法由欧盟出面直接给意大利银行注资。另一方面,因为货币业已统一,如果意大利政府想出面给本国银行注资,又要受到欧盟其它各国,主要是德国的各种制约。所以这个问题就这么一直悬而不决。
如果英国和欧盟当年的谈判一直纠结在技术层面上,谈判就会变成无休止的扯皮。在国际事务上,最终决定谈判结果的永远是实力。英国作为一个老牌金融大国,正是因为在后续的谈判中恰当的展现了自己的实力,而大获全胜。
英国很快指出,英国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这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因为德国和法国玩金融都玩不过英国。就算在当时的欧盟,英镑也一直是各国货币间的桥梁货币。这意思就是说,当时德国人和法国人做生意,都是德国人把马克换成英镑,法国人也把法郎换成英镑,然后两家用英镑结算。当然欧元启动以后,德国人和法国人可以直接用欧元结算。但是和欧洲以外国家的贸易呢?那些国家会去法兰克福还是布鲁塞尔?他们当然还是会来英国伦敦。所以欧盟可以撇开英国搞自己的清算机制。英国为了满足欧盟以外国家的需要,完全可以搞一套平行的清算机制清算欧元。那样反而对欧盟更加不利。因为这样的话,欧盟对英国的欧元清算就完全失去了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欧盟和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还要在英国倒一道手,那么欧元就完全被封印在了欧元区内,无法变成国际货币。那还要欧元干嘛,还要欧元区干嘛。
以后的事情就都是历史了。1998年欧元区成立。英国以独特的身份参与欧元清算。虽然后来欧盟心有不甘,又搞出来一套新的清算机制(学名叫Target2,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而英国也终于没有加入。但是直到今天,英国还是欧洲的金融中心。20年过去了,德国和法国在金融上还是没什么长进,还是玩不过英国。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Theresa May才会临危受命,在英国脱欧之际出任首相,总理脱欧事宜。
如果问这段历史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想说的是: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Saturday, July 23, 2016
IMF主席命运多舛
昨天刚说短期内有可能震荡,今天果然就震荡上去了。下周三的FOMC是大事件,在此之前市场处于观望状态,震荡也可能会继续。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法国要起诉IMF主席,Christine。这让我想起了她的前任,Dominique。5年前,Dominique还是IMF主席,春风得意。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下榻的酒店的一名女服务生指控他性侵。性侵是刑事罪。酒店所在地是美国纽约,于是纽约州对Dominique提起公诉。一时间搞得满城风雨。虽然后来检方认为证据不足,且怀疑女服务生证言的可信度,最终提出动议撤销起诉。但是Dominique,这位和现任IMF主席Christine一样命运多舛的前任,还是因为这件事丢掉了IMF主席的差事。吊诡的是,5年前因为Dominique的不幸而有幸登上IMF主席宝座的Christine,今天也陷入了同样的窘境。起诉她的罪名也是刑事罪。坊间热议,如果定罪就可能坐牢。也许这一次轮到Christine丢掉差事了。
让我们用阴谋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这件事。前两天我有一篇博客说,美联储有一份报告批评德意志银行风险太大。而正是这位Christine领导的IMF出来附和。她的前任是在美国被搞掉的,搞掉她前任的是一位美国女服务生,她因为这件事直接受益执掌IMF,而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投桃报李,站出来替美国人在背后捅了德国人一刀。
我以前还说过,法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这次对Christine的起诉,估计是法国的留欧派坐不住了。他们想依法炮制,让Christine坐牢,把IMF主席的位置空出来。然后再物色一个听话的人选。要知道Dominique和Christine都是法国人。法国估计很有自信把IMF主席的位置一直留在法国。
以上还是我早上看到的新闻。到了今天下午,突然又峰回路转。法国法律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就算刑事起诉定罪,也就是罚笔钱了事。Christine不用坐牢。而IMF也出来表态,拥护Christine的领导,认为她完全有能力再任满一个5年。你们看到这个5年是不是重复了很多遍了。没错,IMF主席任期5年。所以每过5年就会出事。各方势力就会为了安插自己的心腹暗中角力。然而最后摆到台面上来的,却满满的都是龌龊。
所以,台面下面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是法国的留欧派和脱欧派达成了某种妥协。法国马上就要大选了。大选前夕,暗流涌动。派系之间互相倾轧司空见惯。也许双方因为大选而达成了更为广泛的一致,妥协是为了大选这个更大的前提让路。当然也有可能是美国对法国施加了压力。反正最终Christine保住了IMF主席的位置。
昨天说过,不要以为政客们都蠢。其实从政需要很高的智商。只不过他们的智商不是用在为百姓谋利上,而是用在上面提到的各种龌龊,如何坑人,以及如何不被人坑上面了。
既然这件事已经风平浪静,那么以前说的欧洲大阴谋,以及意大利银行危机,就仍然是两颗尚未拆除引信的地雷。让我们一起祈祷,不幸不要降临到踩在地雷上的人。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法国要起诉IMF主席,Christine。这让我想起了她的前任,Dominique。5年前,Dominique还是IMF主席,春风得意。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下榻的酒店的一名女服务生指控他性侵。性侵是刑事罪。酒店所在地是美国纽约,于是纽约州对Dominique提起公诉。一时间搞得满城风雨。虽然后来检方认为证据不足,且怀疑女服务生证言的可信度,最终提出动议撤销起诉。但是Dominique,这位和现任IMF主席Christine一样命运多舛的前任,还是因为这件事丢掉了IMF主席的差事。吊诡的是,5年前因为Dominique的不幸而有幸登上IMF主席宝座的Christine,今天也陷入了同样的窘境。起诉她的罪名也是刑事罪。坊间热议,如果定罪就可能坐牢。也许这一次轮到Christine丢掉差事了。
让我们用阴谋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这件事。前两天我有一篇博客说,美联储有一份报告批评德意志银行风险太大。而正是这位Christine领导的IMF出来附和。她的前任是在美国被搞掉的,搞掉她前任的是一位美国女服务生,她因为这件事直接受益执掌IMF,而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投桃报李,站出来替美国人在背后捅了德国人一刀。
我以前还说过,法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这次对Christine的起诉,估计是法国的留欧派坐不住了。他们想依法炮制,让Christine坐牢,把IMF主席的位置空出来。然后再物色一个听话的人选。要知道Dominique和Christine都是法国人。法国估计很有自信把IMF主席的位置一直留在法国。
以上还是我早上看到的新闻。到了今天下午,突然又峰回路转。法国法律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就算刑事起诉定罪,也就是罚笔钱了事。Christine不用坐牢。而IMF也出来表态,拥护Christine的领导,认为她完全有能力再任满一个5年。你们看到这个5年是不是重复了很多遍了。没错,IMF主席任期5年。所以每过5年就会出事。各方势力就会为了安插自己的心腹暗中角力。然而最后摆到台面上来的,却满满的都是龌龊。
所以,台面下面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是法国的留欧派和脱欧派达成了某种妥协。法国马上就要大选了。大选前夕,暗流涌动。派系之间互相倾轧司空见惯。也许双方因为大选而达成了更为广泛的一致,妥协是为了大选这个更大的前提让路。当然也有可能是美国对法国施加了压力。反正最终Christine保住了IMF主席的位置。
昨天说过,不要以为政客们都蠢。其实从政需要很高的智商。只不过他们的智商不是用在为百姓谋利上,而是用在上面提到的各种龌龊,如何坑人,以及如何不被人坑上面了。
既然这件事已经风平浪静,那么以前说的欧洲大阴谋,以及意大利银行危机,就仍然是两颗尚未拆除引信的地雷。让我们一起祈祷,不幸不要降临到踩在地雷上的人。
Subscribe to:
Posts (Atom)